不孕不育:乔杰院士团队研究发现:不孕女性更易遭受亲密伴侣暴力
男性不孕的检查实验室检查①精液检查:包括对精子和精浆两方面的评估。精液常规是评价不育夫妇中男性生育力的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检查,正常精液是睾丸和附睾分泌物和精子的混合物,射精时混合了前列腺、精囊腺及尿道球腺的分泌物,最后形成粘稠的射出物。分析指标包括:精液体积,精子密度,活率,活力,形态,有无白细胞等。②精液生化检查:精浆中的α-葡萄糖苷酶、肉毒碱是附睾的特征性产物;果糖是精囊的特征性产物;酸性磷酸酶、柠檬酸、锌等是前列腺的特征性产物。对这些项目检测有助于判断男性附属性腺的功能状态。③病原体检查:在前列腺液或精液中查出病原菌或支原体、衣原体对治疗有指导意义。④精液细胞学检查:根据各级生殖细胞的比例和形态,可以获得有关睾丸生精功能的有价值的信息。如发现较多的精原细胞和精母细胞而未见精子,提示生精过程障碍。

新京报讯(记者戴轩)5月11日,北医三院乔杰院士团队在柳叶刀全球健康刊发一篇关于不孕女性遭受伴侣暴力情况的综述文章。在检索现有的9国相关研究后发现,近一半被诊断为不孕症的女性曾遭受亲密伴侣暴力,其暴力发生风险是正常育龄女性2倍以上。
研究人员认为,该群体遭受暴力的根源是性别不平等,应从立法保障、政策执行、社会环境等多维度综合解决该问题,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和平等权益。
据9国数据 近一半不孕女性曾遭受伴侣暴力
今日,国际知名医学刊物Lancet Global Health(《柳叶刀全球健康》,IF=26.763)在线发表了北医三院乔杰院士团队一篇针对全球范围内不孕女性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流行情况和适宜干预策略的综述研究(《Prevalence of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gainst infertile women in low-income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该研究分析了截至2021年9月30日在全球范围内公开发表、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相关研究30项,这些研究证据来源于尼日利亚、埃及、卢旺达、土耳其、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和中国等9个国家。
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孕女性在过去12个月内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总暴力流行率为36.0%,其中,心理暴力24.6%、躯体暴力11.9%、性暴力8.7%、经济胁迫2.6%。
不孕女性既往曾经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总暴力流行率为47.2%,其中:心理暴力51.5%(由于数据来源不同略高于总暴力流行率)、躯体暴力20.2%、性暴力11.5%、经济胁迫9.8%。与正常育龄女性相比,不孕女性更易遭受躯体暴力(约2.03倍)和性暴力(约2.55倍)。以上数据来源于9个中低收入国家,并且,不同研究在调查年份、调查地区、调查工具、样本量大小和偏倚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差异较大。

总体而言,1/3以上的不孕女性在过去12个月内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约1/2的不孕女性在一生中曾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不孕女性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发生风险是正常育龄女性的2倍以上,另外,不孕女性也更易遭受来自家庭其他成员或社区同伴的歧视和心理暴力。
北医三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王媛媛副研究员、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生傅郁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北医三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乔杰院士、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David E. Bloom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中华医学基金会(CMB OC1-21-431)和世界卫生组织(GJ2-2021-WHOSO-10)的资助。
暴力深层根源为性别不平等
该研究结果提示,为进一步提升生殖医学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依赖于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持续革新,而且还需要更多地关注生殖障碍性疾病对个体、家庭和社会等不同层面健康福祉和整体发展的影响。
研究团队认为,在不孕门诊开展暴力筛查和咨询能够有效促进亲密伴侣暴力的早期识别和干预,然而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不孕人群的暴力筛查工具和咨询策略。性别不平等是造成不孕女性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深层次根源,还应从立法保障、政策执行、社会环境等多维度综合解决针对不孕女性的亲密伴侣暴力问题,以进一步促进女性生殖健康和平等权益。因此,应积极开展多学科、跨部门、国际合作的暴力预防及干预策略研究,为全世界范围内及各国制定优先研究领域及政策行动提供循证依据。
男性不孕的检查遗传学检查下列患者应考虑做遗传学检测,常规使用染色体显带技术、FISH技术、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①有先天性生殖系统异常者;②阻塞性或非阻塞性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症者;③夫妻有多年不明原因的不育;④FSH水平升高,伴有小睾丸者;⑤需接受ICSI技术助孕者。
全球范围内研究重视不足 仅检索到9个国家的相关文献证据
不孕症是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重大全球卫生问题,世界各国报道的育龄人群不孕率约为10%~30%不等。根据北医三院乔杰院士团队开展的全国育龄人群生育健康监测数据显示,我国育龄人群的不孕率已从2007年的11.9%上升至2020年的17.6%,估计目前约有3300万对育龄夫妇面临不孕问题困扰。

在针对不孕症夫妇的诊疗过程中,除了疾病本身导致的病理改变和生育障碍之外,还应关注不孕不育给女性及其家庭带来的一系列心理和社会问题,其中,针对不孕女性的家庭暴力是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全球性问题,而亲密伴侣暴力又是家庭暴力中的常见形式。
不过,对于不孕女性遭受暴力的研究较为匮乏。研究团队提示,目前在全球范围内针对该研究问题的重视不足,而且由于在调查工具和方法学上缺乏标准化,高质量、大规模的国际流行病学调查证据尤为匮乏。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彭博公共卫生学院Sarah Murray教授及团队在述评文章(Comment)中指出,基于现有证据的局限性和异质性,迫切需要在全球及区域范围内进一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发专门针对不孕人群的暴力调查工具并进行跨文化适应性研究。
我国不孕女性遭受暴力风险高于正常育龄人群
根据3篇来自中国的文献报道,中国不孕女性在过去12个月内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总发生率约在10.5%~26.9%之间,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调查数据均显著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由于调查年份较早、样本量偏小、缺乏代表性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获得最新的高质量研究证据。
北医三院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目前正在牵头开展一项覆盖全国10个省份、30家生殖中心的中国不孕女性家庭暴力流行病学调查项目,根据最新完成的部分调查结果显示:不孕女性在过去12个月内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发生率为30.0%,其中心理暴力23.9%、躯体暴力8.9%、性暴力2.7%;按暴力严重程度进行划分,遭受轻度暴力的总发生率约为20.2%,遭受重度暴力的总发生率约为9.8%。进一步证实,与全球平均水平相比,中国不孕女性遭受各类型暴力的发生风险相对较低、主要以轻度暴力为主。
根据《2020年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报告》,一般女性人群中遭受过亲密伴侣暴力的比例为8.6%(比2010年下降了5.2个百分点)。由于在调查方法和调查工具上的差异,这两项调查结果之间缺乏科学严谨的可比性,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不孕女性人群遭受暴力的风险高于正常育龄人群。因此,亟须关注不孕女性群体面临的家庭暴力问题并采取适宜干预措施。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李立军
男性不孕的检查影像学检查怀疑颅内垂体病变,可行CT或MRI检查。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确认精索静脉曲张。输精管造影术、精囊造影术:是一个有创性检查,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检查中的不慎操作甚至可引起梗阻加重病情,因而应严格选择适应证。对无精子或精子极少的患者,体检时如无异常发现,而睾丸活检又显示生精功能存在时。需进一步了解输精管道的情况,可进行此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