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不育:广袤田野孕育新希望
排卵功能障碍性不孕的检查:确定无排卵及其病因。基础体温(BBT)测定表可帮助判断,基础体温升高0.5~1.0度提示有无排卵及黄体期的长短。这项测试虽然简易、费用低,但患者花费的精力较大,并且约20%单项体温的病例经其他方法测试有排卵。判定有无排卵的第二种方法是尿LH测定,在月经的第10~16天期间测试(绝大多数患者在这一窗口期排卵),检测LH峰比BBT测定的准确性高,但测定LH花费较大,出现LH表示有排卵可能,但也有的患者出现LH峰却不排卵,可能与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有关。检测排卵的其他方法有:测定黄体中期孕酮(P大于3ng/ml)水平、月经中期成熟卵泡出现(1.6~2.2cm)、排卵期盆腔游离液体、内膜活检(月经第1天或周期23天)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

原标题:广袤田野孕育新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综述
这是西藏农牧业发展增速的十年:粮食产量于2015年突破百万吨大关,2021年达到106.15万吨;肉奶产量81.07万吨,人均占有量多年位居全国前列;拉萨等主要城镇夏秋、冬春季蔬菜自给率分别达到85%和65%左右;
这是西藏农牧业产业提质的十年:20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33.53亿元,比2012年增加115.2亿元,翻了近一番;
这是西藏农牧民生活更加富裕的十年:2012年起,全区农牧民年收入先后跨过6000元、7000元、8000元、9000元、10000元大关,达到2021年的16935元,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7年保持全国增速第一;
……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关心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持续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以赴助推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保持了农牧业生产稳中有进、农牧区治理能力不断提升、农牧民收入增长势头强劲的良好发展态势,农牧民脸上个个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墨竹工卡县扎西岗乡扎西岗村,村民种植了各类品种的油菜花,利用油菜花的颜色差异,精心绘制了喜迎二十大字样的图案。图为航拍油菜花组成的喜迎二十大图案。
产业兴旺:促进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今年4月底,我区第一个农牧业行业区域公用品牌西藏青稞正式发布。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海波说,西藏青稞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将有效推动西藏青稞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弱小走向强大,不断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

十年来,我区立足资源禀赋,着力发展青稞、牦牛、藏羊、蔬菜、奶业、饲草、藏猪、藏鸡、茶叶、葡萄十大高原特色农牧产业基地,通过申报认定龙头企业、开展农牧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实施家庭农牧场示范培育等工作,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截至今年6月,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165家、12730家,分别是2012年的1.63倍、13倍;家庭农牧场达到9261家。
与此同时,我区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到今年6月,全区累计获批创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农业产业强镇18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分别达到52个、27个,白朗、波密、桑日、曲水、墨竹工卡5县获批创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全域谋划农业现代化趋势正在显现。
绿色发展:农牧区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保护
格桑塘的寓意是幸福美丽的开阔处,位于林周县的格桑塘现代农牧产业示范园里,成群的牦牛悠然地吃着科学配比的饲草料,惬意地住在现代化养殖大棚里。这样的饲养方式,不仅使牦牛增肥快,也能使附近的天然草地得到休养生息。
在高原,既要产出数量充足、质量安全的产品,又要留住干净的水源、美丽的草原、和谐的家园,这就要求我们保护农牧业赖以发展的净土、保护畜牧业赖以发展的草原,大力发展草产业,促进奶业和牦牛、绵羊产业向绿色、可持续和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道。
我区持续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将1.32亿亩草原纳入新一轮草补奖政策范围,每年新增资金5.38亿元,大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优化畜群结构,加大人工种草力度。2013年至今,全区总体实现草畜平衡,确保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男性不孕的检查免疫学检查当遇到不明原因的精子活力差、自发性精子凝集现象、慢性生殖系统感染等病例,可检测夫妇双方血清及精液、宫颈黏液中的抗精子抗体。
2018年以来,我区深入实施农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开展以四清两改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9个县先后被评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创建认定美丽宜居示范村庄275个。截至2021年底,累计改造农牧区户用卫生厕所31.66万座,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58%,农牧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绿色发展照进百姓生活。
在此基础上,农业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以农养畜、以畜促农循环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化肥、农药使用实现减量增效,废弃农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稳步推进,高原大地上正谱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魅力篇章。
科技支撑:农牧业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
全家11口人,以前围着土地打转,打下的青稞就管个饱。看着80亩藏青2000穗头低垂、秆高实壮,日喀则市江孜县热索乡努康村年近花甲的石达说,要想种地致富,还得靠良种选育和机械化耕种收。2019年,石达加入了村里的农机合作社,家里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年收入从2017年的10万元增加到现在的50多万元。

科技强,仓廪实。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区农牧业彻底走出了靠天吃饭、靠天养畜的困局,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1%,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42%增长至十三五末的55.9%。
十年里,国家、自治区不断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中央及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9亿元,对购置符合条件的机具实行应补尽补,补贴范围已扩大到103个品目,基本覆盖农牧区一二三全产业链。全区农机装备总量已突破52.46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710.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为增强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科技推广运用中,我区依托全区8000余名农牧业专业技术人员力量,狠抓青稞良种喜马拉22号藏青2000等品种推广工作,全区青稞良种覆盖率达到90.8%,年均改良牲畜30万头(只)以上,牲畜良种覆盖率达到40.8%,农牧业科技成果得到有效转化与应用。
轻简化、机械化、集约化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也成了新宠。2021年,示范推广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面积190万亩,较2012年增长近3倍;设施农业面积达到5.85万亩,比2012年增加1.4万亩,蔬菜品种120余种,农牧业科技正加速改变高原传统种养殖方式。
改革深化:农牧业发展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以前觉得城里才会有公司,现在村里也成立了公司,我还可以享受分红。拉萨市曲水县南木乡南木村村民扎朗笑着说道。扎朗说的公司是曲水南迦净虹实业责任有限公司,这是在曲水县南木乡南木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的框架下,为探索集体经济运营管理新方式而发起成立的村办集体公司。
向改革要活力、要发展,已成为高原儿女的共识。近年来,我区积极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改革工作,不断激发农牧业发展新动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签订承包合同34.71万份,颁证率达到99.62%。691个乡镇5427个村(居)全面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任务,确认村级、组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66.48万人、17.7万人;成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6172个。
目前,6个自治区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已完成第一轮试点任务终期评估,正在因地制宜编制新一轮改革试点方案。曲水县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正在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建设改革探索农业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改革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改革3项新增试验任务。此外,拉萨市曲水县、山南市乃东区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目前已完成阶段性改革试点工作任务。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农牧业强、农牧区美、农牧民富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正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
图片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稿件来源:西藏日报
男性不孕的检查创伤性检查无精子症是男性不育症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因较复杂,发病率为男性不育症患者的10%左右,可分为梗阻性无精子症(OA)和非梗阻性无精子症(NOA)。前者是由于精道阻塞所引起,而非睾丸不生精;而后者为睾丸生精功能障碍引起。①阴囊探查术:无精子症患者,睾丸体积在15mL以上,输精管扪诊正常,性激素水平正常,为鉴别无精子症是OA还是NOA所致,可行阴囊探查术,术中根据情况选择输精管精囊造影。②诊断性经皮附睾穿刺取精(PESA)术适应证:双侧睾丸至少有一侧体积≥12ml;睾丸质地中等以上;血清FSH水平2.5~40IU/L。禁忌证:双侧睾丸体积均40IU/L;有结核病史,附睾可及串珠状改变;急性附睾炎、睾丸炎、精索炎、精囊炎、前列腺炎或阴囊皮肤感染或湿疹;凝血功能异常。可取代损伤相对较大的睾丸活检术对无精子症患者进行OA与NOA的鉴别。③睾丸活检:是一种创伤性诊断方法,但它却是男性学研究和疾病诊断中不可缺少的技术。睾丸活检是取活体睾丸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籍以了解睾丸病理变化,精子发生情况,明确病变部位,进行定量组织学分析,评估预后,决定选用ART技术等。